防中暑安全常识

2023-01-3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制服控

1.防中暑的知识、妙招

防暑降温小常识: 夏季高温又到了,要注意防暑降温,对于婴幼儿、产妇、肥胖者、体质虚弱及高热病人等更要注意预防痱子。

常用的防暑降温药有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广东凉茶、仁丹、风油精、痱子粉、曼秀雷敦薄荷膏等,您可以根据身体体质、药性选用适当的防暑药。 藿香正气水可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用于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头晕昏重、恶心呕吐等症状。

服用时要注意禁食生冷油腻。 广东凉茶对咽喉疼痛、口干口渴、小便发黄者有效。

其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暑祛湿生津可作为夏季防治中暑的饮料老少皆宜。 仁丹可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头晕胸闷、食欲不佳。

但由于其中有朱砂含汞超量或久服容易导致汞中毒,而且婴幼儿禁服。 十滴水可以治疗头晕、恶心、腹痛等胃肠不适中暑症状。

另外它还可以外用防治痱子,成人可直接用它搽在痱子处,婴幼儿则可在水中加十滴水数滴后洗澡。 另外,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照射强,人们还容易得多种皮肤病,比如湿疹、日光性皮炎等。

平时预防很关键,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也要穿宽松一些的。一旦出现皮肤病,不要用手搔抓,应用药物及时治疗。

引用自:夏天防暑降温小常识 以下为一些生活小常识,供大家参考,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身体健康。 一、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

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二、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三、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四、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五、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六、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七、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八、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

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九、不宜佩戴金属首饰。

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1、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2、吃辛辣食物: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3、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4、多喝水: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6、日间小睡:研究表明,人体对“白日梦”的反应之一就是降低身体温度; 7、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8、喝菊花茶:菊花茶能够降温醒脑;引用自:一、把叶子大、长的绿色盆栽植物移到室内,每天两次浇水(同时浇湿叶子),气温可下降四到五度; 二、在室内地板洒酒精:高浓度的酒精加四倍清水或七十五度的酒精兑水三倍,用拖把蘸混合的水酒拖地板,可降温五到六度; 三、将冰块放在盆子内置于电风扇前边或下面,让电扇的风吹着冰块,可降温七到八度。 若没有冰块用一盆清水代替亦可。

附其他的防暑方法: 一、暑天尽量避免中午到下午三点外出、在高温下作业,防止中暑。要外出的话带上遮阳伞、搽防晒霜,避免被强烈的阳光照射。

二、饮用夏桑菊等饮料,清热消暑。 三、用荷叶、桑叶、淡竹叶、菊花、薄荷、藿香(亦可用其中的几种)煮水当茶饮用。

有清热去暑湿的功效。 四、吃西瓜、苦瓜、雪梨、柑橘等瓜果清凉解暑热。

五、用海带、绿豆、薏米、大米(或沙谷米)、白糖,煮粥喝,清凉消暑湿。 六、在早晚凉爽之时开启门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而在白天尤其中午将门窗关闭,以隔绝室外热空气的侵入,并拉上浅色窗帘,阻挡阳光,反射热辐射,就能使居室变得较为凉快。

七、发生中暑(一般是暑天高温下突然晕倒),有条件的及时送医院救治,离医院远、路难走、交通不方便的,可。

2.如何预防中暑

一/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

二 |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三.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四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3.夏季防中暑生活小常识三年级20字

(一) 中暑是怎么回事?

中暑是人持续在高温条件下或受阳光暴晒所致,大多发生在烈日下长时间站立、劳动、集会、徒步行走时。轻度中暑会感到头昏、耳鸣、胸闷、心慌、四肢无力、口渴、恶心;重度中暑可能会伴有高烧、昏迷、痉挛等。

(二)户外活动如何防止中暑呢?

1.喝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外出活动,尤其是远足、爬山或去缺水的地方,一定要带够充足的水。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些水果等解渴的食品。

2.降温。外出活动前,应该做好防晒的准备,最好准备太阳伞、遮阳帽,着浅色透气性好的服装。外出活动时一旦有中暑的征兆,要立即采取措施,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

3.备药。可以随身带一些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药品,以缓解轻度中暑引起的症状。如果中暑症状严重,应该立即送医院诊治。

(三)预防中暑还应注意哪些?

1.夏季课间活动量不宜大,要避免剧烈运动。活动量大流汗就多,容易中暑。

2.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们的睡眠不足,午睡能够有效地补充睡眠,同时可以避开中午高温期,减少中暑的可能,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能够保障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

5月19日,为认真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联城小学根据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多层次、全方面开展了防溺水、防中暑专项安全教育活动,严禁学生放学后去河里抓鱼、游泳,同时还对学生开展防中暑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在温度高时在室外活动、玩耍,以免中暑。

一是学校要积极营造“防溺水”安全教育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张贴标语、出版以防溺水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等,向全体同学宣传预防溺水知识,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对安全知识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

二是家校联动,共同做好学生溺水防范工作。通过跟家长联系,提醒家长节假日和放学时间防溺水安全的注意事项,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切实负起监护人的责任。经常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并建立学校与家长联动机制,力争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是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学生外出请假及放学、上学路途的纪律教育,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上课前要清点学生人数,对未到校的学生要查明原因,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学生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做到严防因游泳带来的安全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4.有关夏天防中暑的资料

炎炎夏日如何防暑 近几日,酷热的天气炙烤着三晋大地,省城各大医院因中暑而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

为此,本版特将如何防暑降温的小知识奉献给大家,但愿它能为你提供一份清凉、一份舒适。8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

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

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

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夏季良饮是热茶 盛夏酷暑,饮何种饮料为好?中医认为,惟热茶莫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

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及多种芳香物质可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但饮茶要讲科学,饮茶不可过量,茶水以清淡适中为宜,慢慢品味。

豆浆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营养的补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营养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进补容易上火,因此夏天进补要以均衡营养、降温去火为前提,不宜进食燥性补品。

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浆不但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同时还有消暑功效。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

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饮”,更具清热解暑、润喉止渴之效。

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经常饮用能均衡人体营养,调整内分泌,对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再介绍一种豆浆:百合莲子浆。

用料:百合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制法:将百合干和莲子肉用温水浸泡至发软;将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摘成小朵;将绿豆浸泡充分,与百合、莲子、银耳清洗干净,一起放入豆浆机网罩内,杯体内注入适量清水,机器安装到位。

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红枣莲子豆浆就做好了。可根据个人喜好趁热往杯体内调入白糖或蜂蜜搅匀即成。

特殊人群防暑套 路酷暑来临,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婴幼儿、孕妇、老弱者,在高温环境里一不留神就会中暑,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特殊人群更应采取措施防中暑。

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

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孕妇: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

5.热天怎样防中暑

夏日炎炎,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

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医生提醒:在高温天气下,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以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有关中暑的基本常识 定义 中暑是在高温下人体表面皮肤血管扩张,使供应大脑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减少而致晕厥。 分类 [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

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分为三类——— 热射病:一般在闷热的室内易发生,初感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快、面红、甚至昏迷; 日射病: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日光直接暴晒所致,症状同热射病相似,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摄氏度以上; 热痉挛:由于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阴暑]“阴暑”是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 高发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 产妇:由于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呆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地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令机体产热加速,并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血管痉挛,对散热不利。

糖尿病患者:这种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而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久病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性,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迟钝而引起中暑。 营养不良:营养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营养不良还容易反复腹泻,以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容易中暑。

一些药物服用者:如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它们或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因此也容易中暑。 急救 首先应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处休息或平卧,并将其双脚提高,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如果患者清醒,应补充含盐分的饮料,若患者昏迷不醒,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医院治疗,在等候救援期间,应替患者脱除外衣及其它束缚物,并用洒水、敷冰等办法降温。 不同症状 处理方法有别 对于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体温不一定升高),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出现发烧头痛症状的患者应该注意水分的补充。

对于身体大量出汗,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肚子疼痛,全身汗流不停的患者,可以在痉挛部位稍加按摩,如果没有出现呕吐现象,则可以补充水分。 对于汗流不停,但是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的患者,应赶快把其抬到阴凉处,松开衣服,用冰毛巾冷敷。

如果没有呕吐,可以补充水分。 对于体温特别高、皮肤干烫、脉搏又快又急、出现昏迷状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切勿拖延。

途中用冰毛巾冷敷,但是不可以让中暑的人喝水。 不同人群避暑方法不同 “老病号”要定时服药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病号”是中暑的高危人群,由于长期患病,他们的体质本来就较弱,酷热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因此这些“老病号”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在体内不断积蓄,最终引起中暑。

建议:高温时段不要出门;使用电风扇、空调等降温设施;针对自己的慢性病情,根据医生的嘱咐定时服药;一旦感到身体不适或者有发病的迹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老年人饮食要清淡 老年人体质弱,汗腺开始萎缩,体内各系统的功能开始衰退,散热不畅,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建议:老人应减少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感觉到热时一定要借助自然风和地上洒水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不要固守陈旧观念不愿使用空调;主动喝水,即使没有出现口渴也应定时喝水,每天的饮水量应该在2000毫升左右;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主食以稀饭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个半小时左右为宜;不可迎风而卧或久吹电风扇。 工人随身携带防暑药 工地建筑工人、交巡警的工作环境是室外高温,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极易造成中暑。

建议:不断补充水分;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6.热天怎样预防中暑

夏天防暑降温小常识 以下为一些生活小常识,供大家参考,提醒广大住户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身体健康。

一、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二、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三、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 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四、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五、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六、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七、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八、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九、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十、8种人易中暑: 1、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2、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3、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4、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5、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

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8、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十一、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

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① 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 ② 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 ③ 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 ④ 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⑤ 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降温食疗兼药补 夏季防暑全攻略 导语:夏天,往往气温过高,此时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痛、胸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

为避免夏季不适,可以在饮食和生活中有所调理。 夏季遇上高温天气时,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午后高温时段和老、弱、病、幼人群。

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躺下休息,给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头上和颈部,然后送往附近的医院治疗。

夏季防暑9个小窍门 夏季少食多餐 1、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 3、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 4、多喝水: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

7.预防中暑小常识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

还可以在额部、颞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

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防中暑安全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