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常识

2023-01-11 综合 86阅读 投稿:相望

1. 微生物常识

微生物的定义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2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3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

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

2. 微生物知识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虫)和无细胞生物(如病毒)三类。主要特性微生物最大的特点,不但在於体积微小,而且在结构上亦相当简单。

由於微生物体积极之微小,故相对面积较大,物质吸收快,转化快。微生物在生长与繁殖上亦是很迅速的,而且适应性强。

从寒冷的冰川到极酷热的温泉,从极高的山顶到极深的海底,微生物都能够生存。由於微生物适应性强,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积聚非常多的个体(例如10^10个/毫升的数量级),因此容易筛选并分离到突变株。

容易得到微生物突变株的性质,给人类利用与开发微生物带来广阔契机,但也是导致抗药性的内在原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指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全部化学反应。

微生物的代谢异常旺盛,这是由於微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约是同等重量的成年人的30万倍),使它们能够迅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代谢产物 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根据代谢产物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关系,可以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两类。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物质,如胺基酸、核苷酸、多糖、脂质、维生素等。

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代谢调节系统,以保证证代谢活动经济而高效地进行。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另外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改变微生物遗传特徵,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等。

主要分类微生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参见生物分类总表)原核微生物 细菌(Bacteria) 古菌(Archaea) 真核微生物 真菌(Fungi) 原生生物(protozoan) 藻类(algae) 无细胞生物 病毒(virus) 类病毒(virusoid) 拟病毒(viroid) 朊毒体(亦称普里昂蛋白、蛋白质质感染性颗粒)(prion) [编辑]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数目巨大。下表为一些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细胞数目的估计: 密度 全球总数 海水 108~109 L-1 约1029 海洋沉积物 109 g-1 约3*1029 动物消化道 1011 g-1 约1025 地表或海底下深处 102~108 约1030 原核生物共构成全球生物量的25~50%。

[编辑] 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有很多食品(如酱油、醋、味精、酒、酸奶、乳酪、蘑菇)、工业品(如皮革、纺织、石化)、药品(如抗生素、疫苗、维生素、生态农药)是依赖於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如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各种领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认知的固氮者(如大豆根瘤菌)与动植物残体降解者(如纤维素的降解),同时位於常见生物链的首末两端,从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质在大循环中的衔接。若没有微生物,众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营养来源、植物的纤维质残体就无法分解而无限堆积,就没有自然界当前的繁荣与秩序或人类的产生与维续。

此外,微生物对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也起著重要作用。许多微生物直接参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或者吸收,而也有很多微生物可以成为未来的生物燃料[1]。

[编辑]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

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著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著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胺基酸。

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pathogen)。

重要的人类致病微生物列于下表中。主要的人类致病微生物 疾病名称 致病原 全球感染(携带者)人数 每年新发病例数 每年死亡人数 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20亿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 881万例 (2003 [1]) 175万人 (2003 [2]) 爱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200万人 550万例 310万人 痢疾 志贺氏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等 27亿例 190万人 疟疾 疟原虫 3-5亿例 100万人 B型肝炎 B型肝炎病毒 1000-3000万例 100万人 麻疹 麻疹病毒 3000万例 90万人 登革热 登革病毒 2000万例 2万4千人 流感 流感病毒 几乎全部人口 300-500万例 25万人 黄热病 黄热病毒 20万例 3万人 其他经常听说的致病微生物还有:流行已经完全得到控制或消灭的天花病毒(引起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小儿麻痹症);引起炭疽病的炭疽杆菌;以及近年来显现的萨斯冠状病毒(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名萨斯、也俗称非典型肺炎)。

3. 有关细菌的知识

细菌是微生物世界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族群,他们是属于原核生物,包括了螺菌(spirillum)、弧菌(vibrio)、螺旋体(spirocote)、放线菌(actiunomyces)、杆菌(bacillus)、球菌(coccus)、霉浆菌(mycoplasma)、立克次体(rickettsia)、衣原体(chlamydia)。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生物,属于格兰氏阳性,但形状与霉菌相似。螺旋菌介于原生动物与细菌之间,但原生动物属于纵列生殖,螺旋体则是属于横分裂生殖;但此菌细胞壁缺乏坚固性,这是和螺菌最大的不同。有细菌些细菌如霍乱弧菌、沙门氏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一但进入人体将会使我们生病,但有些寄生我们肠道的细菌如双叉乳杆菌或一些乳酸菌,却能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健康。抗生素,一种由放线菌产生的神奇物质,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细菌,减少疾病的死亡率。

除了医学上的用途,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能循环生物圈中被固定的养份,使养份可以在不同生物中流动。同时,它也帮助我们分解环境中的毒性物质,使被污染的环境能再度被我们利用;但它们也会产生一些温室效应的气体,环境造成破坏。在食品上细菌也被用来产生一些乳制品,如乳酪、优酪乳等。 细菌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的条件下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与结构。一般将细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而其内部的超微结构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的形态对诊断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细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细菌外形一般为球形、杆形或螺旋形,通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的个体微小,一般球菌直径为0.5~1.0微米,杆菌宽1微米,长2微米。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表面及消化道等处,其中土壤是细菌的主要分布场所,每克干土约含细菌10的8次方~10的10次方个。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少数为自养,包括化能自养和光能自养。在异养细菌中大多数中腐生,少数为寄生。

4. 微生物知识

美国药典(USP)中规定:“将微生物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因此,当原始菌种复溶并转至一培养基内生长,即认为已传代一次,” 并规定“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我国的GMP认证中也如此要求,并且中国药典2005年版药典也已做出“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这个明确的规定。

实验室菌种的传代保藏过程

1. 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菌粉,转种于适当的增菌培养基内(G1),复壮后转接至平板上,并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分离出单个纯种菌落,此为第2代(G2)。

2. 菌种鉴定完成后,挑取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此时,保藏菌种为第2代,但工作用菌种则为第三代。

3. 将第2代菌种管冷冻保存,将工作用菌种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可用于试验。

4. 取一支冷冻保存的G2代菌种转种于平板和斜面培养基上,平板上的菌种制成冷冻保藏管第三代(G3),斜面培养基经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用作工作用菌种(W3)。

5. 将第三代菌种(G3)冷冻或低温保存,将生长、转种后的G2菌种经灭菌处理后丢弃。

6. 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如W3可直接转接为W4。

7. 按上述程序操作,直至G4转为W5为止,需重新开启安瓿,再重复上述操作程序、保藏和使用菌种。

以上方法中,菌种被分为两类。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传代用菌种用于甘油冷冻管法保藏,工作用菌种用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

实验证明,甘油冷冻管的有效期至少为2年,但其主要适用于细菌(需氧)、酵母菌的传代、保藏、对厌氧菌、真菌和芽孢类细菌则需应用其它方法。

5. 生物知识总结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

6. 生物小知识

生物经典小知识

1.人类全身上下,最强韧有力的肌肉,是舌头。

2.张开眼睛打喷嚏是不可能的。

3.憋气自杀是不可能成功的。

4.每次你舔一张邮票的背胶,就等于吸收1/10卡路里。

5.右撇子平均比左撇子多活9年。

6.鳄鱼无法伸出它们的舌头。

7.北极熊是左撇子。

8.鸵鸟的眼睛比脑袋大;海星至今还没演化出脑袋。

9.跳蚤可以跳过比它们350倍身长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一个美式足球场。

10.一只被摘掉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11.长颈鹿没办法咳嗽。

12.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

13.鲸鱼一分钟心跳只有9下。

14.平均来说,一个成人在清晨比在傍晚时高上0.4吋。因为在白天脊椎的软骨组织容易遭到压迫。

15.我们喝到肚子里头的水已经有3亿岁。

16.巧克力含有一种称为苯基的化学物质。(这是谈恋爱时,大脑里头可以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 。

17.只有30%的人可以放大缩小自己的鼻孔 。

18.英文是所有语言中所含单字最多的,有接近一百万个,德语的字汇少于18万字,而法语更糟,只有不到万字。

19.一尾成年黄鳝的性别会由男变女,此后一生中还会变个几次。

20.艾菲尔铁塔的草稿蓝图摊开来有超过14000平方呎的面积 。

21.根据一项1845年由英国通过的法律,自杀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最重可以处以吊死的极刑 。

22.在太空中太空人是没办法哭的,因为没有地心引力眼泪流不出来 。

23.变色龙舌头的长度是它自己身体的两倍 。

24.最常用牙签的是美国人 。

25.瞎眼的变色龙,还是有能力变色来适应周遭环境的。

26.有27%的美国男性大学生认为人生是一个没啥意义的活地狱。

27.一个正常人的眼部肌肉,一天平均要动1万-1.5万次 。

28.大象死后还会保持站立姿势 。

29.有些昆虫没有头还可以再活上1年 。

30.达芬奇光是画蒙娜丽莎的嘴唇就花上12年 。

31.玻璃破掉时,玻璃碎片的时速最高可达每小时3千英哩 。

32.乳牛听音乐时可以供应更多牛奶 。

33.下午摘下的玫瑰比清晨摘下的玫瑰更能持久不枯萎 。

34.虎鲨的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需经过激烈的搏斗,胜利者就是可以活着出生的小虎鲨 。

35.一只70磅的章鱼可以穿过一个仅一枚银币大小的洞,因为他们没有脊椎 。

36.贝多芬坐着写歌时习惯用冰水冲脸,他相信这样可以刺激他的大脑做出更好的东西 。

37.印尼的竹节虫是全世界最大的昆虫,有些光是身长就有1呎 。

38.男人身体含有比女性身体更多的血液,通常一名男子身上的血液可多达1.5加仑,但女子身上却只有0.875加仑 。

39.降落伞的发明人把第一次乘坐降落伞的机会让给了一只狗 。

40.一台波音747的机翼长度恰巧是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的距离。

41.一只日本大螃蟹可能长达12呎。

42.一只鲨鱼可以侦测到水中仅百万分之一含量的血液 。

43."森巴舞"的"森巴",原来的意思是"一起磨肚脐吧"。

44.小孩子在春天长的比较快 。

45.你知道亚马逊河流入大西洋的水有多少吗?在河流出海口100英里以内的大西洋,你所喝到的水都还淡水 。

46.刚出生的小火鸡要有爸妈教导如何吃东西,不然会饿死 。

47.月亮有810亿磅重 。

48.蝙蝠是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 。

49.一只毛虫身上有超过2千条肌肉 。

50.河马跑得比人快

7. 微生物小知识

20

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

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

1897

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

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

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

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

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

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

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

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

发现了青霉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

链霉素。

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

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尔和塔特姆用

X

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

陷型。

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

而且为分子遗传学

打下了基础。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

脱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复制学说。

富兰克尔

-

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遗传信息的载

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机

制、

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

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

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

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

DNA

的体外组合和操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

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

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

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

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的有微生物形态学、

微生物分类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

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各个类群的有细菌学、

真菌学、

藻类学、

原生动物学、

病毒学等;

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有医学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

品微生物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水的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进,

以及与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分子

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