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常识

2021-10-19 综合 86阅读 投稿:许你

1. 茶具的相关知识.

茶具 【概述】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的来源】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

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

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

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

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

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

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

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

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

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

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

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

2.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3. 茶具的相关知识.

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朴素。

韩非子《十 遇》及《五蠹》等篇,说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根,饮食器是土缶,以后才发明使用黑陶等。可 见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大都 是和其他食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制或陶制的 碗,兼作为饮茶的器具。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陶 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夹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新石器时代很 早的陶器之一。 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牛产技术的改进和 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 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莱 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当人类进入 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 阶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 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

随着时代的演 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 费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 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 制饼茶为主,这时除上述所举煮、饮和贮藏用的茶具 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秦汉时期,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饮茶已有简单 的专用器皿。

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 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 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 精巧。 茶具又称茶器。

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 用。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

到了唐代,陆羽《茶 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 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 唐朝中叶。

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窑的 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据陆羽《茶经》记载,当 时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为著名。

此外,四 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 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 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陆羽说:煮茶与烹茶同,但用锅较大,又说:每炉 烧水—升,酌五碗,至少三碗,至多五碗。若人数多, 要十碗,就分两炉。

说明茶具应与饮茶人数相适应。 据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唐朝时 茶具的发展已很可观。

现分述如下: (1)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古 鼎,下有三脚。

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 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 方的三只脚,共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 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唐灭 胡明年铸”。

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 用以通风漏灰。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 氏茶”。

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 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 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 坎表示水。

风能助火,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 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

据说此炉由陆 羽设计。 (2)灰承:接受灰烬的用具,由有三只脚的铁 盘构成。

(3)炭挝:六棱的铁棒,一头尖,稍下较粗,长1 足。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

作为装饰。 (4)火夹:别名筋,就是火钳。

铁或熟铜制,长 1.3尺。 (5)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

(6)纸囊:即纸袋。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纸,做 成双层纸袋。

贮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气。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

最好用桔木,其次是 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 转,外方防止倾倒。

内可放进碾轮,圆盘状,直径3小,中心部厚1寸,边缘厚0.5寸。盘中心有轴,中方 外圆,长9寸,宽1.7寸。

(8)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 (9)、(10)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底。

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合,竹节制成,或薄 杉。

4. 想知道茶具的知识,知道的告诉我下,谢谢

中国茶具发展史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

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 公元265-316年 )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

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茶具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 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

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 格 ),用来承接煎茶的。

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

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火策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

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

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

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

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

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瓢 又名牺杓。

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