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常识和防护

2023-02-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羁绊

1.对核武器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措施复杂, 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1) 遭受核武器袭击前的准备:准备好简易防护器材和生 活必需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熟悉就近民防工事的位置、路线等,了解紧急疏散撤离方案。

(2) 遭受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听到警报后,家庭人员应 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关好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民防工事。来不及 进人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3) 遭受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 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污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

2.核武器袭击时有哪些防护方法

(1)核爆瞬时效应防护。

主要是利用工事进行掩蔽。永久工事的防护效果最好,野战工事的效果也不错。

山洞、土坑、沟渠、涵洞等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当发现核爆闪光时,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可减轻伤害。

装甲车辆乘员,可利用车体进行防护。武器装备和其它军用物资的防护,主要是利用工事和地形、地物加以掩蔽。

利用坚固、耐热的护罩或护套等遮盖,或者涂刷防火涂料、白灰浆和泥土等,亦有防护作用。对于电子器材,采用气蔽、接地和增加保护装置等措施,可防护核电磁脉冲的破坏; (2)放射性沾染防护。

主要措施有: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侦察,查明沾染区情况;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充分利用工事、建筑物和山洞等气蔽物进行防护;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沾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受染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在撤离沾染区后,要尽快进行洗消,以消除沾染;。

3.核武器的威胁及其防护对策

一枚核武器的杀伤破坏程度即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而原子弹本身重量只有几吨重。 普通炸弹和炮弹只有弹片起杀伤破坏作用,而核武器有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即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防护对策: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处于开阔地形的人员,防护动作要领是: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两肘前伸,双腿伸直并拢,闭眼、闭口,有热空气时,停止呼吸15—20秒。 就近利用土丘、矮墙、花坛等地形地物防护的人员,地形地物较小的可面向爆心卧倒,较大的可横向爆心卧倒。

利用沟、坑、渠等地形防护的人员,方法是立即跃入坑内,跪、坐或卧于坑内,双手掩耳,闭眼、闭口,暂停呼吸。 在防护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压电线及易燃易爆物。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和皮肤的简易防护,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而后向上风或侧风方向转移(离开放射性灰尘落下区)。附近有人防工程的,立即进入人防工程掩蔽。

4.遇到核武器袭击时应做哪些防护

遇到核武器袭击时做出的防护如下: (1)躲避防护效果取决于核武器袭击的主要损害躲避的迅速、果断和正确。

应立即进 人邻近工事,注意避开门窗、孔眼,可避免或减轻损伤。如邻近无工事 时应迅速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如利用土丘、土坎、沟渠、弹坑、树椿、桥 洞、涵洞等,均有一定防护效果。

(2) 个人防护动作应背向爆心,立即就地卧倒,同时应闭眼、掩 耳,用衣物遮盖面部、颈部、手部等暴露部位,以防烧伤;当感到周围高 热时,应暂时憋气,以防呼吸道烧伤;室内人员应避开门窗玻璃和易燃、易爆物体,在屋角或靠墙的床下、桌下卧倒,可避免或减轻间接损伤。 (3) 简易器材防护浅色(最好是白色)、宽敞、致密、厚实衣服、雨 衣、聚氯乙烯伪装网和光电启动形成的水幕屏障、偏振光防护眼镜、坦 克帽、耳塞均能减轻相应的损伤;选择任何可以挡住射线的物体,如军 用水壶、钢盔等,遮盖身体躯干有骨骼的部位,可减轻核辐射对骨髓造 血的损伤。

(4) 军用设施防护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舱室等大型兵器防 护均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密闭性金属外壳,能有效地屏蔽光辐射的直接 烧伤,对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要注意内部着火引 起间接烧伤。 (5) 工事防护是对核武器和各种防护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 施。

工事可分为平时有计划地构筑的各种永备工事和临战时构筑的各 种野战工事两大类。由于工事构筑材料、结构、形状、内部设施等不同, 防护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5.能告诉我一些核武器与化学武器的危害与防护吗

A什么是三防 所谓三防,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

它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有效形式。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人人佩戴防毒面具。

当伊拉克向以色列等国发射"爱国者"导弹时,当地居民立即进入防毒掩体,戴上防毒面具。这说明了三防知识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

1 核武器的性能及其防护 1、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核武器。

2、核武器有哪些杀伤破坏作用? ⑴光辐射⑵冲击波⑶早期核辐射⑷核电磁脉冲⑸放射性沾染 3、核武器的防护 ⑴听到预先警报时的行动。⑵发现核爆炸闪光时的行动。

⑶放射性灰尘沉降时的行动。⑷人员沾染区的行动。

4、对放射性沾染的消除 ⑴人员地消除。⑵道路、面消除。

⑶物品消除。⑷粮仓蔬菜消除。

2 化学武器的性能及其防护 1、什么是化学武器? 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做毒剂。装有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总称为化学武器。

包括装有毒气的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飞行布洒器等。 2、化学武器的特点 ⑴中毒途径多。

⑵杀伤范围广。⑶作用时间长。

⑷影响因素多。 3、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⑴神经性毒剂。

⑵糜烂性毒剂。⑶窒息性毒剂。

⑷全身中毒性毒剂。⑸刺激性毒剂。

⑹失能性毒剂。 4、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消毒和急救 ⑴发现与防护。

⑵消毒。⑶急救。

3生物武器的性能及其防护 1、什么是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及施放它的武器、器材总称生物武器。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杀伤人、畜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

2、生物武器的特点 ⑴致病力强,多数具有传染性。⑵污染面广。

⑶不易被发现。 3、生物武器的防护 ⑴生物武器袭击的发现。

⑵生物武器的防护。⑶在生物战剂污染区内的行动。

B化学武器和毒剂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包括发现、规避、防护、应急消毒和急救措施。 (一) 发现和回避。

尽早了解、知道哪里有毒,赶紧回避离开。 1. 听到专门为受到化学武器袭击而规定的通告和警报。

2. 看到人防专业设置的“染毒边界”标志牌,或前方出现浓密的烟雾团、有色烟雾团飘来。 3. 因为某些特定动物对速杀毒剂很敏感,它们的表现是受到化学袭击的可靠依据。

如果正在飞的有翅小昆虫乱扑、飞行不稳或不能起飞,鸟类、家禽、家畜等出现瞳孔散大或缩小,站立不稳,呼吸困难、惊慌、痉挛等症状,都应引起我们警觉,并采取防护措施。 4. 在大范围的植物叶上发现油状液滴、有色斑或有的花朵颜色发生变化。

5. 有特殊气味, 6. 有极少数人员先出现中毒症状。 (二) 向侧上风方向撤离,或迅速采取防护措施。

1. 听到毒剂袭击警报,立即按人防装也人员的指导快速进入人防工事。 2. 快速背带防毒器材,进行转移。

3. 一时没有防护器材,可用的防护办法有:用湿毛巾、围巾、衣服或织物等,尽快掩住口鼻和披在身上,尽量避免接触毒剂,迅速向侧上风方向转移,离开染毒区域。利用地形地物,避免毒剂液滴沾在身上。

4. 如果在室内,有毒气团飘来之前,可迅速紧闭门窗,减少活动量,尽可能采取个人防护,等待有毒云团飘过。 C生物武器的防护 生物战剂污染区是能直接侦检出敌使用生物战剂的地区。

布洒生物战剂造成的污染区比爆炸污染区大。染菌昆虫的流动性也影响污染区的大小。

在生物战剂污染区的人员防护措施包括一下内容: (一) 注意收听政府的疫情报告 认识应急部门对污染区和疫区的标志,不要随便进入隔离的生物战剂污染区和疫区。 (二) 在污染区内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在污染区内要做好戴、扎、涂、服。

戴:即戴防毒面具、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戴手套,穿塑料衣、防疫服、帽,胶鞋等。扎:即扎好领口、袖口、裤口。

涂:即在身体暴露部分涂抹防虫油或驱虫剂。皮肤防护尤其要保护好伤口。

服:即直接接触生物战剂的人员,按人防公告或卫生防疫人员提示,服高效、长效预防药。有完善三防设施的人防工程,是很好的防护场所,要尽量利用。

所有防护措施使用的时机和时限要根据应急通告实施。 (三) 免疫接种 当遭到生物战剂袭击时,应主动报告污染症候和感染症状,尽量采取样品送闻声防疫部门,疫区人员要服用预防药和进行免疫接种,即打预防针。

例如接种五联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伤寒、痢疾、霍乱、百日咳与破伤风的感染。其他如鼠疫、炭疽杆菌、天花病毒、肉毒毒素等均有相应的疫苗可用。

(四) 消毒 在污染区和接触过感染病人的人员要进行灭菌消毒,消毒灭菌的方法有: 1. 对人员的消毒,可通过漱口、洗眼、擦拭、冲洗等进行。 2. 对人员服装的消毒,可通过蒸煮、日晒、药物浸泡等进行。

3. 对粮食、食品、房屋、道路、地面的消毒,可采取对化学药剂消毒的方法进行。对饮用水的消毒,可选取流动的水,煮沸15min以上,或每100g水加0.4g漂白粉或次氯酸钙搅拌均匀,沉淀15nin后引用。

4. 对敌人投放的带菌昆虫、鼠类及其他小动物,可采取人工扑打、烧燎熏蒸等方法,喷洒拟除虫菊酯、杀鼠钠等药物,有组织地进行扑灭。 D核武器的防护 1. 利用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护核化生武器袭击。

6.个人应采取哪些防护动作来避免核武器损伤

对核武器的防护,平时要做好准备,听到空袭报警,应沉着冷静,按照预定方案迅速行动。

立即进入临近的工事,或利用地形地物迅速疏散隐蔽。一经发现闪光,应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1。 室内人员迅速熄灭明火,断开电源,关闭门窗,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生活必用品,有秩序地进入防空工事,在室内来不及进入工事的人员,应立即利用墙角、墙边或桌下或床下以卧姿或坐姿进行防护。

2。 立即进入临近工事,尽量避开门窗、孔眼。

3。 在无工事的情况下,应迅速利用地形地物如土丘、土坎、沟渠、弹坑、树桩、等隐蔽身体 4。

在既无工事又无地形地物时,应立即背向爆心,就地卧倒。卧倒的动作要领是:双手交叉垫胸下,闭眼收腹闭嘴巴,两腿伸直且并拢,低头憋气用物遮。

5。 切勿直视火球。

闭眼越快越好,以防眼烧伤。另外卧倒时应用白色或浅色衣物遮蔽暴露部位以防烧伤。

当感到周围高热时,应暂时憋气,以防呼吸道烧伤。待光辐射消失、冲击波(暴风)过去半分钟左右,即可起立。

7.原子弹的危害很大,怎样防护

核防护手段。

核防护 对核武器袭击所采取的防御措施。核防护大致可分为核爆炸瞬时效应防护和放谢性沾染防护两大类。

(1)核爆炸瞬时效应防护。主要是利用工事进行掩蔽。

永久工事的防护效果最好,野战工事的效果也不错。山洞、土坑、沟渠、涵洞等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当发现核爆闪光时,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可减轻伤害。装甲车辆乘员,可利用车体进行防护。

武器装备和其它军用物资的防护,主要是利用工事和地形、地物加以掩蔽。利用坚固、耐热的护罩或护套等遮盖,或者涂刷防火涂料、白灰浆和泥土等,亦有防护作用。

对于电子器材,采用气蔽、接地和增加保护装置等措施,可防护核电磁脉冲的破坏; (2)放射性沾染防护。主要措施有: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侦察,查明沾染区情况;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充分利用工事、建筑物和山洞等气蔽物进行防护;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沾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受染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在撤离沾染区后,要尽快进行洗消,以消除沾染;进入沾染区执行任务的人员,可服用抗辐射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存留量。

当敌方实施核袭击时,及时采取上述防护措施,可以减轻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及其它军用物资的损失。 9、化学防护 对化学武器袭击所采取的防护措施。

又称防化学。主要措施有:构筑防化工事、化学侦察与报警、使用防护器材、消毒和急救等。

防化工事是一种设有滤毒通风和密闭装置的防护工事。 滤毒通风装置由过滤吸收气和风机组成。

工事出入口安装有带密封胶条的门,进出气口装有密闭阀门。防护器材分为个人防护器材和集体防护器材两大类。

前者有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和防毒靴等;后者有各种掩蔽部、地下建筑、帐篷、战斗车辆、飞机和舰艇的密闭舱室。 人、畜受毒剂伤害后,应根据毒剂性质注射急救药或配戴、更换防护器材,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进行消毒和治疗等。

10、生物防护 对生物武器袭击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又称防细菌。

主要措施有:战剂侦检、免疫预防、药物救治、疫区消毒以及除害灭病等。敌人使用生物武器的主要特征是:用飞机喷洒生物战剂气溶胶时,飞行高度低、速度慢,航迹出现云雾;用生物弹投放战剂时,爆炸声音小而低沉,闪光小或无闪光,弹坑浅,弹气大,弹坑周围有粉末或残液痕迹;投放生物战剂媒介物时,地面上会出现动物异常,或有异常物品。

8.全球核防护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核武器及防护措施 核武器 核 武 器 简 介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弹核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起杀伤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核武器可制成弹头,装在火箭上射向目标,可以从陆上发射或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由潜艇在水下发射。

核武器还可以制成炸弹由飞机空投,制成炮弹由火炮发射,或者制成地雷、鱼雷等。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爆炸等几种。

不同的爆炸方式,其杀伤破坏效果是不同的。其共同特点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

空爆的杀伤破坏特点是:杀伤地面人员,破坏地面目标及工矿、交通枢纽和城市建筑等,并形成一定的放射性沾染。 地爆的杀伤破坏特点:破坏地面或地下的坚固目标,杀伤工事内人员,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核放射性沾染等5种。前4种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可以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具有大量热能,直接照射无隐蔽人员会造成烧伤。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造成眼底烧伤。

在爆炸中心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烧坏物体,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烧伤。

2、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浪。 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

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出血破裂核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形成早期核辐射是爆炸最初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暴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早期核辐射一方面能穿透各种物质,另一方面又会被各种物质消弱吸收。例如1米厚的土层或0。

7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能使早期核辐射消弱到原来的1%。 4、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储存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5、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后,蘑菇状烟云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灰尘,当烟云随风扩散时,放射性烟尘因重力作用,逐渐降落到地面或其他物体上,形成一个很大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性沾染程度,不仅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与爆炸方式有关,地爆时放射性沾染严重,沾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放射性灰尘能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射线。

处于沾染区的人员,或在沾染区外接触了从沾染区撤出的受染人员和各种物品,会受到射线的体外照射,使皮肤灼伤。 若受沾染的物质进入体内,其体内的照射对人员的伤害要比体外照射严重得多,因此应尽量防止由于呼吸和饮食。

防 护 措 施 一、核袭击的防护动作 听到警报后,一切人员必须在人防部门的指挥下,按照预定方案,迅速进行防护。 室内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熄灭炉火,关闭煤气、门窗。

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迅速而有秩序地进入人防工事。路上行人、车辆和公共场所的人员,应听从指挥,迅速到指定的地点隐蔽。

发现核爆炸闪光,应迅速利用各种工事防护,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时,要迅速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地物就地卧倒。 遇到较大的地形地物时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卧倒的动作要领: 双手交叉垫胸下,闭眼收腹闭嘴巴。 两腿伸直且并拢,低头憋气用物遮。

核爆炸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若在室内,应利用墙角、墙边或桌子底卧倒或坐着进行防护。 二、核袭击后的行动 核爆炸后,遭袭击的范围很大,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应及时、迅速地消除核袭击的后果。

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 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

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

室内人员要关闭门窗,减少室外活动。 人员或物体受到放射性沾染后,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消除。

1、对人员皮肤受沾染,有局部消除和全身消除法。 局部消除,是消除人员身体暴露部位上的放射性物质。

用毛巾或纱巾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

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从新沾染。 全身消除,是用水、肥皂或洗衣粉等清洗全身。

2、消除服装沾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拍打法,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 拍打扫除。

抖拂法,人员背向风站立,提起受染服装,用力向下甩抖,上提要轻,下甩要重,先轻后重地甩抖几遍。 洗刷法,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3、对粮食和蔬菜沾染的消除 粮食沾染了放射性灰尘,要根据包。

核武器的常识和防护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