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预防中风小知识

2021-09-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遭嫌

1.中医防治中风有哪些方法

1。

发要常梳。古人认为栉发浴头能明目祛风,可使落发重生, 变硬变黑。

方法:清晨起床后,用双手十指从前额发际处开始向头后部 梳理60次,然后再用两手在头发前后左右发际处往头顶抓握发际 28次,同时配合按摩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可祛散头风,促 进脑部新陈代谢,起健脑、醒目、镇惊、止痛、降压、提神、增 智作用。

2。面要常擦。

古人认为浴面拭擦神庭,能祛除外感之邪气,使 诸阳上升,血气不衰,人老而面红润,皱纹减少。 方法:①将两手搓热,放置鼻翼上,用两手中指带动其他手 指,顺鼻两侧上下擦动,摩浴到前额,再从前额轻轻往下按摩到 下颚,反复60次。

②每天早晨洗完脸,用干软毛巾擦干面部皮肤, 然后把脸部擦红、擦热为止。 同时点揉印堂,并用两拇指关节上 下按摩迎香穴,可防治头痛、头晕、感冒、鼻塞、鼻出血等。

3。目要常运。

古人认为,运睛能去内障外翳,纠正近视、远 视、老花眼等。 方法:静坐或静站,以室内窗户为目标,以双目视线从左窗 角转到右窗角,再从右窗角转到左窗角为一圈。

转睛时要缓慢,左 右各转14圈,然后双眼紧闭片刻,再突然睁大两眼向远处眺望。 着重对视神经和眼轮匝肌进行锻炼,有助于视疲劳的恢复。

4。耳要常弹。

古人称鸣天鼓、掩耳弹枕等,能增强听觉神经 功能,防治耳聋、耳鸣。 方法:两手掌心紧捂双耳,一按一抬,借空气的压力,使耳中发出嗡隆震响声,反复16次。

然后用手心紧捂双耳,两手食指 压弹中指鸣击后脑枕骨16次。在此期间,还可用两手食指轻轻插 入外耳道,如同拧卸螺丝一样前后转动3〜5次,并用拇指尖点听 宫、听会两穴。

用两拇指指腹按摩耳后降压沟,有助于降压,增 强记忆力,消除耳鸣、耳聋,保护听力。 5。

口要常漱。古人称唾液为胎食,又称金浆玉液,是人身体 内不可缺少之宝。

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要随时咽下,可提神、补气、养血、幵胃、健脾。 方法:鼓漱,舌尖可抵至唇内齿外,左右鼓漱转动30次,将 舌再缩回口腔,上下轻轻卷动数次,使唾液增多,津液漱咽,灌 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毛发。

6。齿要常叩。

民间谚语云:“清晨叩齿三十多,到老牙齿不会 脱。” 方法:每日起床后,面对墙站立,宁神静心,口轻闭,叩牙齿 36次。

长期坚持此法锻炼,可使咀嚼肌健康有力,牙齿坚固,不易脱落。 7。

浊要常呵。古人认为鼓呵能消积,去胸膈满塞,排除浊气, 吸收清气,加大肺活量。

方法:停闭呼吸片刻,鼓胸吸满腹气,然后张大口向外呵出 浊气,连续5〜7次。可加强呼吸功能,提高抵抗力。

8。胸要常扩。

古人称扩气,认为经常扩气能保护心脏,使气机通畅。 方法:先抬臂聋肩,两臂舒展自然,手臂扬至过头,然后弯腰,再起身舒展扬臂,反复14次,以使新鲜空气充分进入肺中。

同时用中指点璇玑、玉堂、华盖等穴。能防治胸胁胀满,心胸不舒,气机不畅。

9。腹要常抹。

古人认为抹脐腹能增加胃肠运动,消积顺气。 方法:搓热两手掌,叠掌相摩,贴腹隔衣都可以,掌心对准脐眼,顺时针方向按摩,从内向外,范围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反复7次。

如有胃下垂、中气不足者,可从小腹到肚脐,用两手 捧腹提摩21次,晚上睡觉、早晨起床前可在被窝内进行。同时指 点上脘、中脘、天枢等穴,可防治腹痛、慢性消化不良等症状。

10。腰要常活。

古人认为活腰能强腰固肾。 方法:先将两手搓热,紧贴腰眼处,用力上下搓36次,同时 旋转腰部,并用两手轻叩腰两侧。

活腰也可与压腿结合起来,压 腿同时可用拇指点压环跳、委中穴,可防治腰肌劳损、腰椎间盘 突出、骨质增生等疾病。 11。

谷道常提。古人认为提肛能提升阳气,排除浊气。

方法:用鼻吸气时,稍用力收小腹,提肛门连同会阴,使呼 吸缓慢、柔和、深长,连做7〜9次,可清洁二阴,预防痔疮、脱 肛和子宫下垂。 同时可以点上脘、中脘、足三里,使大便滑利畅 通,对老年人保健十分有利。

12。肢节常摇。

古人云:“常摇取肢节百骸,关节日趋灵活。” 方法:取站立位,两手时握时伸活动各指关节,有步骤地松 动双肩、肘、腕关节;随之左右臂一前一后摇动,左右各摇动32 圈,再用十指交叉连动指、腕关节16次;然后两手叉腰,拇指在 后,平心静气站稳,收左脚,将脚尖用力向前踢出,再收回左脚, 脚背屈曲,脚跟用力蹬出,连续3次,可祛风、除湿、散寒。

当 脚部关节肿胀时,可用两手轻轻推拉按揉,以改善局部循环,活 血化淤、镇静止痛,同时按揉涌泉穴,有强腰固肾之功效。 13。

腿膝常压。俗话说:“人老先老腿。”

经常压腿按揉膝盖, 常点足三里,是中医防老延寿之法。 14。

肌肤常摩。按摩,古人称为干淋浴,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 全身各部肌肤,能使血气畅流,肌肤光滑、荣润。

方法:用自己两手掌,从头到脚,每晚按摩一遍。可防止神 经衰弱,调节血压,消除疲劳等。

15。足心常搓。

古人认为涌泉为人之海底,常搓涌泉,能固肾 暖腰,使诸阳上升,浊气下降,提神健脑。 方法:每晚入睡前,以左右手指指腹对左右脚心进行交替摩 擦80〜100次,能调精补肾。

如配合药物,可治疗阳痿、遗精、早 泄。如用大拇指切压涌泉、足三里穴,能改善睡眠。

2.如何预防中风二次发作呢

1、中医养生预防脑中风强调三因制宜,合理饮食:夏季指导患者多食寒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秋季指导患者使用平补温补的食物,如:黑木耳等。

“因地制宜”,例如根据东北地域特点,指导患者使用生津、润燥之品,如:雪梨等。“因人制宜”,例如针对体寒者指导使用热性食物,如:红糖等;体质偏热者食用寒凉食物,如:莲子等, 2、中医养生预防脑中,注重调理情志,内守精神:针对不同病人,运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

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患者的悲观绝望情绪。

3、中医养生预防脑中风提倡适当运动,加强功能恢复:卧病在床的患者,家人要积极加强对病人的护理,辅助其在床上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进行四肢按摩等。 能够独立行走的患者康复期要注意适当进行户外有氧运动,有利于预防再次发生中风。

4、中医养生预防脑中风还要做到穴位的按摩,以点按为主要方式,选择按摩的部位最好是上肢的风驰,肩井,尺泽,曲池等穴位。 5、中医养生预防脑中风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预防脑中风发生。

例如平时红花、桃仁泡开水喝,另外对于有脑中风病史的患者,秋冬季可以用黄藤南菖汤和脑心康煎服,黄藤南菖汤的主要成分为大黄12克、鸡血藤60克、胆南星10克、石菖蒲15克,脑心康的主要成份是水蛭、蚯蚓、制首乌各6克,具有较好的功效。

3.中医对于中风的认识是什么

中医认为中风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必定耗损,病性属本虚标实。

究其发病,中风后遗症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脑府为其病位。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匿”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申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运动、吞咽功能等。具体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风邪人中,经络痹阻型。这种是外风论,也就是当我们体质虚弱,正气不足的时候,感受外界邪风乘虚而人,风邪中络,走串游走,邪犯脑络而发病。

这类病人多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等类似感冒的症状。2。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这类病人比例相对大一些,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素体肝肾阴虚,一方面肝阴虚使得肝阳偏宄;另一方面由于肾水无法滋养肝木,“水不涵木”出现肝阳上亢而滋生内风,内风上扰脑络而发病,这就是内风论,这类的病人会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的虚证。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故人云“怪病多由痰作祟”,由于中老年人脾的功能减退,运化失常,水液停滞而聚集为痰,痰久而化热,痰热随风(各种风邪)走串,上扰脑络就发为中风。这类病人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的痰热之象。

4.中药常识中怎样治中风病及面部神经麻痹

中药常识中治中风病及面部神经麻痹:(1)中风病、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喁斜:黄芪 30〜100克、当归10〜15克,地龙、穿山甲、全蝎、僵蚕各10 克,水蛭粉5克(单包)。

(2)治脑血病恢复期,肢体僵硬痉挛:白芍60克,桃 仁、生甘草、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黄20克,全蝎3克、蜈蚣 1条,木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中药常识中治脑出血、脑血栓后遗症:马钱子(炙)、全蝎、水 蛭、僵蚕、黄芪、川芎各30克,白花蛇3条,蜈蚣10条。共研细 末,装0号胶囊,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

(3)治面部神经麻痹:全蝎12克、制白附子12克、蜈 蚣12克、钩藤12克、白芷12克。 共研为细粉,每次服6克,每 天2次,温水送服。

中药常识中治口眼喁斜:全蝎3只,焙干,研为细末。每天分3 次服,黄酒冲服。

中药常识中治口眼喁斜:全蝎3克、甘草3克、僵蚕10克、菊 花10克、白芍10克、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蔓荆子10克、天麻9克、石决明(先煎)15克。 水煎服,隔天1剂。

(4)治面部神经麻痹:马钱子1个、全蝎3克、蜈蚣3 克、僵蚕3克。先将马钱子用水浸软后切成20年,放在胶布上, 贴敷患侧,再将其余3味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克,每天2次,开水冲服。

中医药预防中风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