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识知识400字左右

2023-02-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爱太累

1.民族知识我知道作文400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35作文网,。

民间对歌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潇洒。。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奠活动。

2.关于民族的知识的小常识

民族知识小常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 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 是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是无 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 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民族乡民族乡是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 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 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不是单 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 合起来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 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 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各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民族常识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font color=#c60a00 size=2]僰[/font]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4.民族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李毅夫,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一文。2(方维规,2002:2)兹后王韬与康有为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彭英明,1985:8-9)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民族主义」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族群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王尔敏,1970:209,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罗志田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念,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坚夷夏之防」。(罗志田,1998:35-60)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民族意识」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

5.有关民族常识的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6.民族知识

过年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婚丧喜庆: 从人的一出生:--洗三、满月、抓周儿,到庆生日、婚礼、丧仪 等等,一直到死,各种庆祝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举行。

四合院为此提供合适的空间。 北京儿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箱子柜子我的事儿。

"这儿歌说明了要办喜事儿,要搭大棚,贴喜字儿。在大棚下招待亲朋好友。

除了丧事之外,都算喜事,就连高龄去世的丧事,还叫"老喜丧"哪。 先说办喜事的大棚, 叫喜栅,体量高大,上设可以卷放的卷窗。

四周壁的上部装玻璃窗。棚顶还可以饰以彩色的挂檐。

窗框为红色的,四角绘蝙蝠图案。 娶媳妇的用双喜字:"喜喜"。

聘闺女的用单喜字:"喜",用红纸贴金字。大门、二门的门框上贴喜联,常见的喜联如:上联是"易曰乾坤定矣";下联是"诗云钟鼓乐之",横批是"天作之合"。

上联: "吹笙堪引凤",下联:"攀桂喜乘龙",横批:"龙凤呈祥"。在大棚中 可以设宴席,招待亲友,以弥补室内空间之不足。

来贺喜的行动,在北京称为"随份子",即要赠给办喜事、办生 日等的主家一些钱,以及幛子、喜联等等。喜事的幛子以红色或粉 色、紫红色等喜庆颜色为主。

贺生日的幛心一般用"华封三祝"、"仁者有寿"等等。 办丧事的大棚称为"灵棚",灵棚与喜棚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切用蓝色、白色代替红色。

玻璃窗上用蓝色寿字,挂檐用蓝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门之外,在胡同中就搭起过街棚,过街牌坊。

在灵棚内有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经台。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妇,停灵在堂屋中线上,即所谓的"正寝"。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类的,灵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于中线的房中。停灵的规矩是头南脚北。

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 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

大姑娘为什么会叼 上了大烟袋呢?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

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 在晒烟叶。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

到了严冬,温暖的 关东人家的炕头上, 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身穿绿袍头戴花, 到老被人捆又扎; 勒的小脸黄又紫, 专和炭火结亲家。

在关东民间,这是大人小孩都熟悉的一条谜语(民间叫“猜闷”),而谜底就是“烟”。 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

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一一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

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 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

7.关于民族知识

过年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婚丧喜庆: 从人的一出生:--洗三、满月、抓周儿,到庆生日、婚礼、丧仪 等等,一直到死,各种庆祝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举行。

四合院为此提供合适的空间。 北京儿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箱子柜子我的事儿。

"这儿歌说明了要办喜事儿,要搭大棚,贴喜字儿。在大棚下招待亲朋好友。

除了丧事之外,都算喜事,就连高龄去世的丧事,还叫"老喜丧"哪。 先说办喜事的大棚, 叫喜栅,体量高大,上设可以卷放的卷窗。

四周壁的上部装玻璃窗。棚顶还可以饰以彩色的挂檐。

窗框为红色的,四角绘蝙蝠图案。 娶媳妇的用双喜字:"喜喜"。

聘闺女的用单喜字:"喜",用红纸贴金字。大门、二门的门框上贴喜联,常见的喜联如:上联是"易曰乾坤定矣";下联是"诗云钟鼓乐之",横批是"天作之合"。

上联: "吹笙堪引凤",下联:"攀桂喜乘龙",横批:"龙凤呈祥"。在大棚中 可以设宴席,招待亲友,以弥补室内空间之不足。

来贺喜的行动,在北京称为"随份子",即要赠给办喜事、办生 日等的主家一些钱,以及幛子、喜联等等。喜事的幛子以红色或粉 色、紫红色等喜庆颜色为主。

贺生日的幛心一般用"华封三祝"、"仁者有寿"等等。 办丧事的大棚称为"灵棚",灵棚与喜棚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切用蓝色、白色代替红色。

玻璃窗上用蓝色寿字,挂檐用蓝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门之外,在胡同中就搭起过街棚,过街牌坊。

在灵棚内有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经台。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妇,停灵在堂屋中线上,即所谓的"正寝"。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类的,灵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于中线的房中。停灵的规矩是头南脚北。

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 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

大姑娘为什么会叼 上了大烟袋呢?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

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 在晒烟叶。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

到了严冬,温暖的 关东人家的炕头上, 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身穿绿袍头戴花, 到老被人捆又扎; 勒的小脸黄又紫, 专和炭火结亲家。

在关东民间,这是大人小孩都熟悉的一条谜语(民间叫“猜闷”),而谜底就是“烟”。 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

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一一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

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 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

8.民族理论常识

1、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维护祖国的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方针,对贯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3、宗教是很早就有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推崇,起到稳定社会的效果。宗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也是无法革除宗教之举,也有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再有就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信教,维护我国民族关系,团结各民族,维护国家安定!

4、1社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

2祖国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民族共同开拓;

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5、1思想上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珍惜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并付诸行动。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民族常识知识400字左右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