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驮石碑是怎样立碑的(中国古代石碑底下的是什么)

2024-05-27 百科 86阅读 投稿:无厘头

1. 王八驮石碑是怎样立碑的

悠悠华夏,文明古国,各种文学,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里褒贬共存,交相辉映。名胜古迹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若说辛集的古迹?嘿。.它就是矗立在辛集东南方向的著名的"王八驮石碑"。

其实,王八驮石碑,是一种不太准确的称谓,它应该叫赑屃驮石碑,辛集的这个,是由这么几部分组成的,正中间有一个直径近三米的石刻王八(赑屃)。它的背上立着一个宽约一米多,厚约四十厘米,高度将近四米的巨大的石碑。在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近两米高,类似秦俑的古代武士。武士的后边又各有一个石刻的战马。一个王八驮石碑,和两人两马,五位一体。组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

假如你在阳春三月去看,微风轻拂着刚刚返青的麦苗,起起伏伏,好似水波荡漾,从远处望去,一个巨大的王八在俩人俩马的护卫下在碧波里缓缓的向南飘荡。其景象谓为壮观。

若说石碑的来历,在辛集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年间,刘秀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坟风水不被王莽破坏掉,于是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各修建了一个王八驮石碑。他的祖坟就在其中的一个的下面。传说而已。较为真实可信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明朝的一个尚书大人,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千万年的昌盛下去,便修建了这个王八驮石碑。单就王八本身而言,是众所周知的贬义,而对于修建者来说,这时的王八,便成了有灵性的代表,亘古昌盛的象征。

记得小时候常常去王八驮石碑玩耍,我们和石人握手,从石马下钻来钻去。。。王八驮石碑,曾记录下我儿时的快乐时光。

时光荏苒,那一年,我终于走出了学校大门,就在即将去北京的那个秋天。一个晴朗的早上,我漫无目的的溜达着,我竟然不经意的走近了王八驮石碑的身边。看着那威武的石人,骠悍的石马。 。以及石碑顶部的雕龙。让人不得不对石碑的主人产生好奇,斑驳的碑文里里,虽然看不出什么,但还是一种异样的心伴随着莫名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是的,虽然石碑上的铭文已被岁月的利刃修饰的斑斑点点,模糊不清,但,单就从这一组石刻的气势中就可以看出,这石碑的主人当年是何等的风光。也不知是被它的气势所威慑,还是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当时的我竟然想起了一句风牛马不相及的话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从北京回来后,我便听到一个这样的消息,因为修路王八驮石碑已经被破坏掉了。于是,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石碑的主人啊,你真不幸,真不忍心看你了。 。。回头又一想,你活着的时候,锦衣华服,山珍海味,前呼后拥,死后的石碑也立了几百年,也该知足了。于是,我便一次又一次有意无意的去看过。一次一次的不一样。先是看到少了一个石人的头,第二次又少了个石人。第三次石马倒了一个,第四、五、六、、、次,一直到不久前,我看到:断了头的石人也不见了,两个石马又立了起来,只是一个马的脖子快要断了,马背上也是伤痕累累,那个王八呢,原本都可以在大海里兴风浪的,现在只能深陷泥土,喝着身前的污水苟延残喘了、、、。可怜。

也不知是岁数大了爱唠叨,还是石碑的现状触动了我的哪根敏感神经,总之,我的思绪早已九天云外了。当尖利的石头经过多年日月的蚕食,风沙的洗礼,雨水的冲刷,以及在与众多的石头摸爬滚打的历练后,已渐渐的失去了棱角。人,也是这样,当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你的脸上,心里,刻出皱纹和沧桑,而你依然是你时,你那曾经的豪言壮语,曾经的凌云壮志,曾经的远大理想,在经过几许的挫折,几许的磨难,亦或是命运的几多捉弄后,你就会发现,你曾经向往的不过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沧海中的蓬莱仙镜。当你从虚无的迷雾里,虚幻的梦境里惊醒,你抬眼四望,却原来早已物是人非。当失去了虚妄的心,你才发现,皱纹已偷偷的依稀写在了脸上,耳鬓间不知何时又多了几丝银发。你便会长叹,哎,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年历不饶人啊

2. 中国古代石碑底下的是什么

拼音:bìxì

1.亦作"赑屃"。 2.壮猛有力貌。 3.指作气用力之貌。 4.凝重貌;强劲貌。 5.大而重貌。 6.蠵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 7.用来代指石碑。 8.负载。 9.引申为担负重任。

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龙与龟图腾的直接结合。

龙龟说

根据摩尔根闻一多的图腾学说,可以将图腾的形成分为以下几种: 1:合婚图腾,表示两族的联姻关系,两族徽根常作为并置排列形,或连体排列,或作交连形。此为合婚族徽根。 2:父母双亲系分化的子女系图腾,作为父母双亲组徽根连体排列,并以下传血亲的族根为主体位。即若以母系下传则以母系徽根为本体复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册命分氏,另立原生图腾,本氏原生图腾为主体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铭于原生图腾形象某侧的次要地位,复合为新的族根。 所以说,贔屃的形成是以龟图腾为主,龙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族徽。是一个氏族的象征。 但这种说法仅是从理论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没有得到证实,所以说这种说法仅是种猜测。

3. 古代墓碑碑文的格式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墓碑的书写,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风水情况、籍贯、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孙、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扩展资料

碑文的概念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文字都叫碑文。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和碑文的种类我国从汉朝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

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

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墓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碑文

4. 龟的身上立块石碑,在古代有怎样的含义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5. 古代石碑帽从什么年代开始雕刻

春秋时就出现“碑”这个名称,但它当时是宗庙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间。到了战国时期,大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绳缓缓放下,“碑”,就是那时装轳辘的支架。殡仪结束,往往把这个支架留在墓地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逝者,就在这块现成的大石头上面刻字,追述前人的“功德”,于是就出现了纪念性的碑。直到西汉墓地石碑的上部仍凿有一个圆孔(叫作“穿”),这是来供悬棺下葬用时留下的痕迹。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就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鹿孝禹碑”。到了东汉,树立墓碑的习俗已广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西周和春秋时,宗庙内立有是柱子,用来栓供祭祀用的牲畜,这种石柱子就是我国最早的碑。战国时期,大贵族下葬时,因为墓穴很深,棺木要用滑车系绳索缓缓地放下去,碑又成为装滑车的支架。殡葬结束,有的碑石留在了墓地。有人为了纪念逝者,在碑石上刻些文字,这样就出现了纪念性的碑。东汉竖立墓碑之风盛行,碑的制作越来越精。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