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是甚么 (说明文复习要点)

2024-05-02 常识 86阅读 投稿:坚持

一、要点是甚么、

结合课本知识点,任何题目都要用知识点来回答.别异想天开,以为自己知道,用自己的话回答.平时注意了解国家大事,注意政治类新闻的用词.多背知识点,多去老师那里问问题.和老师探讨问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讨问题,学习老师的思路. 具体来说答政治解析题要点是1看题目2联想课本知识3先答知识点4在结合材料内容与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短点就行》.重要的是前面的知识点. 平时一定要多背知识点.起码要知道每项内容的大致位置,这样考起试来才不至于无从下笔,或找错答案.《我们这里中考政治历史采用开卷方式的》.。

二、说明文复习要点

把握说明对象 一篇说明为主的阅读材料,不管是1998年上海中考材料《信息高速公路》这样传统规范的说明文,还是2004年上海市中考模拟卷中《又一个花样年华》那样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品,或是杂糅了记叙与议论,文体色彩不很鲜明的科普文章,如2004年上海中考阅读材料《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判断是否读懂文章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能否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以及对象具有的特征,这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最基本命题点.近五年中,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在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选用了说明性文字作阅读材料,无一例外考查了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能力:2001年第14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2004年第15题“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⑴⑵”. 区别仅仅在于前一道试题在文中有明显的提示语,较易回答,后一道题要求在整体理解全文和相关链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作出回答,具有较大的难度. 中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大致有两类———事物类和事理类.前者如2001年上海中考阅读材料《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它们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后者如2004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事物的特征往往具体表现在概念、种类、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说明文中的特征,是指文章特定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就有不同的特征.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纲举目张,顺利解答说明文阅读中的其它问题. 阅读说明文,重在关注文章标题,把握关键语句,注意说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这些是准确捕捉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主要途径. (1)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标题通常提示读者文章的说明对象,如《信息高速公路》(1998年中考),《风力发电》(1999年中考),《西部文化与西部开发》(2001年中考).有时标题不仅提示对象还表明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如《沙尘暴敲响了警钟》(2000年中考),《蒙娜丽沙微笑揭密》(2004年中考).审读这类标题时要注意与全文内容结合,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要注意透过这些特殊的手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首先是指一些有很强概括性的过渡句,它们或提示下文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西部文化与西部开发》的第3自然段“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句子的前半部分概括了第①②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提示了文章第④⑤⑥段内容,把握了这一关键句,就捕捉到了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就能够轻松的解答试卷的第14题了.阅读说明文,值得关注的关键语句除了过渡句,还有文首的总起句,文末的总结句,以及文中的设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物的特征只有依靠有序的说明才能突出.阅读时,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的顺序,往往能循着事物本身的条理,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中考一般不直接问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常用问文章结构段落安排先后的理由来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顺序的把握程度.因此答案一般也不是笼统的要你回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而是要求从文章具体内容出发,明确写作顺序.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性文章一般都很讲究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在书面表达上常常表现为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总括性的词语“总之”、“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或结果性的语句,如“证明了”、“表明了”、“反映出了”、“标志着”,发现这些词语出现一定要有警觉,最好用笔圈点起来,对这些词语利用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看清文章的层次顺序和逻辑关系了.考试时,在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除非命题者有特殊要求,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理解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规定初三学生要能理解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01年中考《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第12题,“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2004年上海市中考模拟卷《又一个花样年华》第13题,“举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和阿斯塔那古墓群等例子是为了说明” 表明考试中仅能辨识具体的说明方法是不够的,更要能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一般来说,举例子的作用是能将某些读者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真切具体、清楚明了;列数字能从数量上直接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以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总之,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和事物的特征,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体会文章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前后方具有。

三、小学全部重点句型

一、对称句这里所说的对称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对称句.通常所说的对称句,指的是整句,包括排比句、对偶句、连用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本文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两个句子.因其两两对举,十分对称,故称对称句.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运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在议论文中运用对称句,既可使句式整齐上口,音调和谐,又可用极简洁的文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使文章既富文采,又洗练简洁.对称句同样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抒情.或整段用对称句铺陈描摹,以形成一种整齐美;或间用对称句,长短相杂,整散并用,以求语言的跌宕回环美.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可谓将对称句运用得炉火纯青: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同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之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段文字的对称句,便是由“白天一夜晚、山上一山下、山一树”,这三组相对的事物构成,只有这样联想,方可满足对称句两两对举出现的格式与内容要求. 对称句既可是句与句的对称,也可是句子内部成分的对称.例如: 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多彩而又圆润的油画之中.树,轻拂着;草,摇曳着.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近处,一边是夕阳中闪着金光的梧桐树,一边是蓝天下散发着清香的翠竹林.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此情此景,谁能不醉?这段文字中,“树,轻拂着;草,摇曳着”与“一边是……梧桐树,一边是……翠竹林”为句的对称;那么“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与“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则是由句子内部成分构成对称.二、假设句所谓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其为假设句.假设句常用在议论文或者散文中,它可用来叙述,最多的是用在分析材料中.假设句包含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例:如果没有欧立希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那么就不可能有新药606的诞生.假设句与例证句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应从正面下笔.事例与假设句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例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称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例2.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决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总而言之,假设句如运用得当,既可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可信性,又可增强文章的语势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档次.三、反复中心句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有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种.我们所说的反复中心句(词),是指把能体现中心主旨的句子或词在文中或段中连续或间隔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因为句句紧扣中心主旨,因此可使中心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现,可使层次更清晰;在表达上,因其常与排比句连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节奏感.反复中心句(词)手法,既可用来构段,又可用来构篇.例:牵挂是一种美,却也是一份辛劳,天地间担起这份辛劳的,都是心中充满着爱的人.父母牵挂远方的游子,新婚的军嫂牵挂戍边的丈夫,学业有成的弟子牵挂白发苍苍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将军牵挂未曾脱贫的老区.牵挂是流沙河笔下那夜夜歌唱的蟋蟀,牵挂是余光中心中那等待起航的客船,牵挂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询问,牵挂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的凝望,牵挂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书,牵挂是那声共婵娟的祝福.牵挂是连接亲情的纽带,牵挂是沟通友情的桥梁,牵挂是贯穿爱情的红线,牵挂是人间至爱的。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