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冯将军是怎么回事(教子有方的故事具体点鍀)

2024-04-19 问答 86阅读 投稿:暖陽

一、教子有方冯将军是怎么回事

1942年春天,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冯玉祥将军既没有给儿子大量的金钱,也没 有买什么华贵的用品,而是亲自送上了一副对联,为:“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

冯玉祥写下这副对联送给儿子,教育他做人必须先“无我”,之后才能造福劳苦大众。 同时 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做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天下百姓的好人,必须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在艰 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

不久之后,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弗伐去德国学习,冯将军也用同样的“礼 品”赠送给女儿,对女儿寄托无限的希望。女儿如获至宝,将它时刻珍藏在身边。

1947年,冯玉 祥将军带着长女冯理达和未婚女婿罗元铮旅居美国。在冯将军的提议下,女儿跟罗元铮举行了 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他们一起驱车来到加州,在市中心一个花园里照了几张相,作为留念。

同 时,冯玉祥将军将事先写好的一副对联赠送给女儿和女婿,算是一份贺礼。 贺联为民主新伴 侣;自由两先锋。”

冯玉祥将军勉励小两口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不要贪恋个人的安乐, 要为革命事业,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

二、教子有方的故事【具体点鍀】

名人教子篇 郑板桥临终教子 郑板桥之诗、画、书法,堪称清代一绝。

其诗雄浑、其画飘逸、其书法险峻,其为人不甘随波逐流,其临终教子更令人感慨万分。 郑板桥才气过人,因傲视权贵,宦海沉浮并不得意,身为小吏终其一生。

然而,曾历任县令,虽两袖清风,家境亦并非贫寒。或许担心其子没有经历贫寒,或许郑氏教子有脱俗之标准。

临终之时,郑板桥对其少子难以放心。 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

弥留时,郑板桥终于再显精神。其子问父,有何教诲?父对子曰:“欲尝亲蒸之馍。”

老父之命难违,其子下厨逡巡。书房读书习字之人,手忙脚乱于厨房,欲蒸馍犹如临阵。

几番操作,几番难成。父亲奄奄一息,积聚精力等待,终于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郑氏之子,嚎啕大恸。痛悔平日未能学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学之不易,遗恨没能满足父亲于临终。

亲手为父亲更衣,枕下留有纸条,上有字迹:“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心灵之震撼,终生铭记。

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强自立。 靠人不如靠己,此乃郑板桥教子之良方。

临终震撼,此乃父亲爱子之深意。或许,郑氏深知其子自立能力欠缺;或许,郑氏历经坎坷深感自立于世之关键;或许,懊悔此前没有给予有效指引;或许,这是父亲无奈之希冀。

靠人不如靠己,此乃教育子女之真谛。郑氏子女得其真传,处世为人不辱先人,研修学问独有见地。

劝君教子莫溺爱,劝君教子重自立。君不见,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古往今来奇男女,自强自立傲天地。孟母教子良方 孟母仇氏,教子有方。

名垂千秋,培育栋梁。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

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 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

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

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

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

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 “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

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

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

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孟母仇氏,伟大女性;养育子女,感悟人生。

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全部能量,照亮儿子不同阶段之征程。窦燕山教子义方 古人教子,满目琳琅;窦氏燕山,堪称榜样。

蒙学《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子俱成栋梁,令人多少人仰慕。付出多少苦心,让人无限遐想。

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人,原名窦禹钧。祖籍蓟州渔阳,渔阳古属燕国,故后人称其燕山。

初,窦燕山富有,然为人不善,以势压贫。乡邻借粮,小斗出,大斗进。

而立未得子,日夜忧叹。某日,夜梦故父劝其痛改前非,积德行善,顿翻然悔悟。

从此,窦燕山周济贫寒,克已利人,广结善缘。乡邻家贫,无力为女置嫁妆或娶亲者,窦氏均慷慨解囊,成人之美。

延请名师,举办私塾,凡乡邻子女皆纳之。贫者,亲登门接之,免其学费,广受乡人赞誉。

之后,其妻连生五子。燕山身教言教,十数年如一日,精心培育,时刻关心起居,尤甚品德修养。

五子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称窦氏五龙。

当时,侍郎冯道曾赋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对窦燕山“五子登科”之事倍加赞扬。“义方”者,“仁义”也。

父辈身教必对其子影响至深,桃李不言,其下成蹊。注重己身修养,行克己利人之举,何患后辈有不良。

司马光俭朴教子 涑水先生,教子楷模,正身言传,教化美德。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修身齐家,后人仰诺。

关心子女非金银,溺爱儿孙身后祸,古来多少前车鉴,成于俭朴败于奢。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

三、教导有方是什么意思

教导有方

注音:ㄐㄧㄠˋ ㄉㄠˇ ㄧㄡˇ ㄈㄤ

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

简拼:jdyf

教导有方 拼 音 jiào dǎo yǒu fāng 释 义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用 法 褒义 谓语 结 构 联合式

教导有方

注音:ㄐㄧㄠˋ ㄉㄠˇ ㄧㄡˇ ㄈㄤ

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

简拼:jdyf

释义:

①教育训戒:~孩子。

②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接受~,改进工作。

③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④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

其他编辑

解释:〖解释〗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用法: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指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近义词:教诲有方、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谆谆教诲)、教子有方

反义词:引入歧途、误人子弟

出处:〖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示例:林斤澜《小车不倒只管推》:“我少年时候接受过的大师教导,教导有方,方是方针方向,也是有棱有角。”

四、教子有方作文,急

教子有方 作文

读罢《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书,思往昔教育种种故事,给我启示颇多。作者对爱子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超乎一般教育之上的更全面综合的、人性化的教育,这将会引起我们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幼时的丁羽和所有孩子一样饱受父母爱浴,却由于受到丁父不一样的早期教育,得到了不同凡响的成长,可以说,他赢在了起跑线上。网络充斥的时代,当家长们唯恐孩子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煞费苦心的扼杀他们网络梦想的时候,丁羽却在电脑的学习和探索中乐此不疲,从而成就他北大保送的一个"特长"……及时、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适时把孩子引导到他力所能及的学习项目上才是成功家教的灵魂,这是其一:适时教育的重要性。

其二: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百个家庭就会有一百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家庭教育永远不会有统一的最科学、最完美的方案和方法,正如极限定义一样,最科学最完美的家庭教育方法,人们只能不断接近,却永远不能达到。丁羽所受的教育是一种兴趣至上,全面发展,同时又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育,是适合他自己的一种个性化教育,这激发着他不断进取,取得今天的成就。

其三:情商教育。即把培养孩子如何做人放在首位,抓住了教育的龙头,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尊重了教育的本源,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精神,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它可以让孩子学会感动和感激,学会关心和关爱,学会宽容和大度,学会发现和欣赏,学会通力合作争取双赢结果,使原本懵懵懂懂的玩童,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且不说其未来学业如何优秀,更可贵的是它能促使孩子心智成长和成熟,能够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在信息化、交际化的社会,孩子注定不会像笼中的小鸟,而要成为翱翔的雄鹰。如果我们能挖掘这些教育新元素,进行适当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许我们可以借机培养孩子的情商。毕竟孩子只有情商和智商兼备,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除此之外,本书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渗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也许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从众,好奇的孩子总是善于模仿大人们的作为,父母表情达意的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对待是非的准则,人生的价值观,都是孩子天天、时时阅读的"教科书",孩子的秉性是在阅读这本教科书中形成的。

诸上所述,《一路保送到北大》这本书在育子方法上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