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法的搞笑小常识

2022-03-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繁华落

1.书法小知识

1.笔断意连

2.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3.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4.章法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5.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6. “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

穿插:

凡上下叠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 之间,应相互挪让穿插,避免点划不当相接重叠。

下笔前,先构思点划安排之位置,预留空间,使点划均能有最适当的地方。

并重:

上下重叠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较粗状,承载有力。

左右相并的字,左边须窄小一些,以让右。

笔法的变化:

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笔画相同,或两个部分的形体相似都应力求变化。

减捺:

一字里,若为两个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个,其馀的捺 用点来表示。

有时只有一捺,但为美观,也会把捺写成点。

减钩:

一个字,为求变化有两个以上的钩时,保留一个钩,其馀省略。

笔画间的映带:即「笔断意连」。

字由一些点划组合而成,而这些点划必须依照其运笔路线, 自然地产生映带的效果,才会显得有生气。

左右的照应:

字里,若有左右对称的笔画,需注意彼此的映带关系。

2.求一些文字小故事和小常识

一、对联 因为爱好书法,曾拜一位老先生为师。

老师见我有些毛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性,就很随意地说,先临玄秘塔吧。 老先生说的玄秘塔,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拓本。

对学汉字书法的人来讲,属于小学生的级别——请别误会,这里没有轻视柳字的意思——我是说柳字在国人中的知名度很高,连小学生描红模子都以之为范本。大凡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唐宋以来的四大名家——颜柳欧赵,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规整、法度森严著称。

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红模子的年龄的我,怎么能够坐得住呢?因此终于没有临出个名堂,半途而废是必然的结局。 也有收获,从此我便喜欢琢磨这方块字了。

一日,与一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书法。老实讲,尽管自己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欣赏他人的作品还是有一点点感觉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来的,却并不妨碍品评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许就能成就一个美食家。

同事很郑重地说,最近认识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替你求一幅墨宝?我稍作迟疑,便决定接受同事的这份美意。

但是,写什么字呢?在我看来,书画作品要么名家,可以用来收藏;要么应时,可以作为装饰。而作为装饰的书画作品是无须太挑剔的,只要有个不错的内容和基本说的过去的章法就可以了。

想不起他说的这位书法家有什么名气,或许是后起之秀也未可知。于是在写什么内容上举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来身边人事管理的话题,不知怎么又联想到鲁迅在什么文章里提到过大写的人字的话。何不出一与人有关的对联?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但是,却不知书家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真有其名还是徒有虚名。万一书家看出我有意为难他,岂不让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于是,工工整整写了十四个字: 众人从人人从众,人从众人众人从。 我向同事说明,一定照原样用简体字书写。

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爱好书法的人知道,书圣王羲之曾在一篇文稿里写过十几个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当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况下寻求某种变化,客观上是可行的。

如果让书圣通篇连续写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愤怒地把笔摔掉,他一定也会冒出汗来。 他当然不会写。

连老道向他索一幅字,都要挖空心思养一池白鹅来讨取他的欢心,更别想我等这无聊的把戏了。 但是在此后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同事那里看到了那幅字。

字是竖着写的,似乎还题了跋,大意是说他本人对此联的含义不置可否云云;而我看了那字,却对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同事并未将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属于我,自然也无须索回。

记此事,权当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扇面 有一回,我在武汉书画市场买了一幅扇面。

清代的,很旧,还有些残。扇面章法有度,书写得当,字的大小界于小楷和中楷之间——大约是书者根据所书内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设计的,但内容绝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经心,很是洒脱: 日月奔走无休,看来有甚么滋味,倒不如一壶茶、万卷书看他一看;倦来时,竹藤床睡他一睡;醒来时,对花酌酒醉他一醉;客来时,说笑话、猜野谜、涂几笔松竹、写几句情诗、弄他一盘棋,玩他一会儿。

争不尽人间气;谋不尽人间利;纵做到汤武征诛、五霸争雄,终是一场戏。优游岁月,谁识其中趣。

文字写得虽然秀美,但我主要的,还是欣赏他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两者一结合,隐约可以辨认出的字迹是:张树。

因为喜爱,便把内容记住了。这个扇面后来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强行拿走了,他也喜欢扇面里的字句。

临走前丢了一叠现金在桌上,也不问价。他或许是咨询了有关行家的,依他当时的眼力,对这件东西实在很难给出准确的估价。

我后来也曾和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提起过这个扇面,还把上面的内容背诵给他们听。他们也大都很喜欢,有几位朋友还嘱托我把内容抄录下来送给他们。

后来有个朋友开了间茶馆,我建议请书家把这段文字写下来挂在厅堂,一来可以装饰;二来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细细品味。朋友说,那就由你来请人写吧。

我哪里认识什么书家?刚巧,在朋友处遇到一个侃爷在侃大山(北京土语,口无遮拦聊大天),便说起此事,不想他竟满口答应下来。我恭恭敬敬地抄录了那段文字,并注明是清人遗墨,交给他。

不几天,字便写好送过来了。 一看字,不太满意,但我已万分感激——总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

求字的这个朋友并不懂字,看来也不懂文,但他却乐于把所见所闻侃上一通。于是,我知道了那个书家自称是个道人;或许还是个诗人——因为他说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张树若在清朝为官,官一定不大,大了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应该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文人或书画家,如果有名,一定会有作品传世,那么我们也就会有所目睹。

而今,他只留这把破旧的扇面传世,竟让我等如何评价是好呢? 可我喜欢他那段文字,是诗也是文。仔细品味之后,如果用某些人的观点去看,那些字似乎并不如何清丽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么超迈和旷达,甚至还有一点点无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但是,那是张树的文字,那是张。

3.有那些关于书法的文化常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4.关于书法的知识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5.书法小知识

楷书是由隶书"八分"体蜕变而成的,除了没有"八分"体的蚕头燕尾和波折以外,绝对着重于"平直方正"。抓笔写来应一笔不苟,不可有些许省减和草率。这样的字体就叫做楷书。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楷书在笔画方面,虽然没有隶书那样多姿多彩,但清秀遒劲,简洁端正,在平和传神方面则比隶书有过之而不及。经过历代大书法家的努力创造,行成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同风格的楷书。

行书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它是不楷不草随手写来的,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放荡。正如"行"字的解释,既不是方步缓走,也不是飞步急奔,而是随便起步、任意行走的。所以古人称这种字体为"行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本人从六岁学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唯对草书更感兴趣,认为此乃书法最高境界。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资 而再有读贴、抄帖、匀称、挪让、大小、宽窄、斜正、平正之讲究。。。 何谓读贴 "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何谓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仪""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何谓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何谓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党"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编后语#嗯,我晓得的也不多,你可以找度娘查询,更完整。(如果你觉得太多,就在看*再讲究*时,着前几句就行)

6.求一些文字小故事和小常识

一、对联 因为爱好书法,曾拜一位老先生为师。

老师见我有些毛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性,就很随意地说,先临玄秘塔吧。 老先生说的玄秘塔,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拓本。

对学汉字书法的人来讲,属于小学生的级别——请别误会,这里没有轻视柳字的意思——我是说柳字在国人中的知名度很高,连小学生描红模子都以之为范本。大凡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唐宋以来的四大名家——颜柳欧赵,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规整、法度森严著称。

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红模子的年龄的我,怎么能够坐得住呢?因此终于没有临出个名堂,半途而废是必然的结局。 也有收获,从此我便喜欢琢磨这方块字了。

一日,与一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书法。老实讲,尽管自己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欣赏他人的作品还是有一点点感觉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来的,却并不妨碍品评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许就能成就一个美食家。

同事很郑重地说,最近认识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替你求一幅墨宝?我稍作迟疑,便决定接受同事的这份美意。

但是,写什么字呢?在我看来,书画作品要么名家,可以用来收藏;要么应时,可以作为装饰。而作为装饰的书画作品是无须太挑剔的,只要有个不错的内容和基本说的过去的章法就可以了。

想不起他说的这位书法家有什么名气,或许是后起之秀也未可知。于是在写什么内容上举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来身边人事管理的话题,不知怎么又联想到鲁迅在什么文章里提到过大写的人字的话。何不出一与人有关的对联?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但是,却不知书家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真有其名还是徒有虚名。万一书家看出我有意为难他,岂不让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于是,工工整整写了十四个字: 众人从人人从众,人从众人众人从。 我向同事说明,一定照原样用简体字书写。

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爱好书法的人知道,书圣王羲之曾在一篇文稿里写过十几个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当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况下寻求某种变化,客观上是可行的。

如果让书圣通篇连续写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愤怒地把笔摔掉,他一定也会冒出汗来。 他当然不会写。

连老道向他索一幅字,都要挖空心思养一池白鹅来讨取他的欢心,更别想我等这无聊的把戏了。 但是在此后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同事那里看到了那幅字。

字是竖着写的,似乎还题了跋,大意是说他本人对此联的含义不置可否云云;而我看了那字,却对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同事并未将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属于我,自然也无须索回。

记此事,权当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扇面 有一回,我在武汉书画市场买了一幅扇面。

清代的,很旧,还有些残。扇面章法有度,书写得当,字的大小界于小楷和中楷之间——大约是书者根据所书内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设计的,但内容绝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经心,很是洒脱: 日月奔走无休,看来有甚么滋味,倒不如一壶茶、万卷书看他一看;倦来时,竹藤床睡他一睡;醒来时,对花酌酒醉他一醉;客来时,说笑话、猜野谜、涂几笔松竹、写几句情诗、弄他一盘棋,玩他一会儿。

争不尽人间气;谋不尽人间利;纵做到汤武征诛、五霸争雄,终是一场戏。优游岁月,谁识其中趣。

文字写得虽然秀美,但我主要的,还是欣赏他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两者一结合,隐约可以辨认出的字迹是:张树。

因为喜爱,便把内容记住了。这个扇面后来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强行拿走了,他也喜欢扇面里的字句。

临走前丢了一叠现金在桌上,也不问价。他或许是咨询了有关行家的,依他当时的眼力,对这件东西实在很难给出准确的估价。

我后来也曾和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提起过这个扇面,还把上面的内容背诵给他们听。他们也大都很喜欢,有几位朋友还嘱托我把内容抄录下来送给他们。

后来有个朋友开了间茶馆,我建议请书家把这段文字写下来挂在厅堂,一来可以装饰;二来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细细品味。朋友说,那就由你来请人写吧。

我哪里认识什么书家?刚巧,在朋友处遇到一个侃爷在侃大山(北京土语,口无遮拦聊大天),便说起此事,不想他竟满口答应下来。我恭恭敬敬地抄录了那段文字,并注明是清人遗墨,交给他。

不几天,字便写好送过来了。 一看字,不太满意,但我已万分感激——总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

求字的这个朋友并不懂字,看来也不懂文,但他却乐于把所见所闻侃上一通。于是,我知道了那个书家自称是个道人;或许还是个诗人——因为他说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张树若在清朝为官,官一定不大,大了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应该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文人或书画家,如果有名,一定会有作品传世,那么我们也就会有所目睹。

而今,他只留这把破旧的扇面传世,竟让我等如何评价是好呢? 可我喜欢他那段文字,是诗也是文。仔细品味之后,如果用某些人的观点去看,那些字似乎并不如何清丽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么超迈和旷达,甚至还有一点点无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但是,那是张树。

有关书法的搞笑小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