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特点(瑶族的传统服饰是怎样的)

2024-04-19 常识 86阅读 投稿:冗词

瑶族服装

一、瑶族服饰特点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

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 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

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扩展资料 瑶族鞋履特点 古代瑶族男女老少皆跣足不履。

近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始穿草鞋。 新中国成立前后,部分生活较富裕的男性和妇女穿厚底翘头的龙头鞋和青布做的布鞋。

20世纪60-70年代中青年人逐渐穿胶鞋,如广西金秀大瑶山的瑶族人民喜穿适于翻山越岭、经久耐磨的解放鞋。 时至今日,穿鞋的人日益增多,打赤脚的现象越来越少,各色各样的皮鞋和运动鞋为瑶族年轻人所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瑶族服饰。

二、瑶族的传统服饰是怎样的

服装 因瑶族支系较多,分布区域较广,服装式样多达六七十种。

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右衽的铜扣上衣,有的穿交领花边衣,下穿宽脚长裤, 腰和小腿绑扎布带。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裙,扎绣花腰带、围裙和绑腿。

瑶族男女服装一般都用青布或蓝黑色布制作,喜用黄、蓝、绿、白、红等色点缀,运用绣、挑、织、染等技艺加工成各种图案花饰,其中尤以挑花最为精致。 冠戴 瑶族男女大多以绣花青布做头巾、也有用红布头巾和蓝黑头巾包头,有平顶式、塔式、圆筒式、尖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诸多样式。

近二三十年来,除节庆和参加传统的民族活动外,大部分中青年男子已免冠戴或改戴市面灰来的帽子。瑶族女子的包头日趋简化,有的买回花布、纱巾、绸缎制作头巾包头。

老年人多数仍保持传统的民族冠戴。 饰物 瑶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银饰,妇女的饰物有银簪、银针、银帽、耳环、串珠、项圈、银钗、银牌、银链、银铃等;男子的银饰有戒指、烟合、银链、吊牌等。

每逢节日,姑娘们的头上、手上、颈上、胸前、背后往往佩戴着许多银饰,琳琅满目,叮当作响。 遇婚嫁喜庆,银饰更是新人必不可少的饰物。

瑶家认为,佩戴银饰不仅是美的显示,而且也是勤劳富有的象征,佩戴越多,就表示越有能耐。平时,瑶胞只佩戴戒指和手钏,其他的银饰多是过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着盛装时才佩戴的。

三、瑶族的衣服上为什么有许多奇怪的图案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前缀银 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 自称“孟”或“洞班黑尤”。

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 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

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 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

自称 秀门”, 吉门” 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 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 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

亦称“黑尤蒙”。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

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

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 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 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

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

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或短裤者。 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 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

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 广西西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扎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

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

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 广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

广西贺县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 土瑶妇女以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的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具有独特风格。 不少瑶族妇女除上衣饰有银牌外,还戴银手镯、耳环、项圈、头钗、头针等。

四、求瑶族的服装图~~~~~~,男女都要全身的,,

瑶族服装,《后汉书》中记为“好五色衣服”。其他史志中有“衣斑斓布”的记载。瑶族,虽然极喜欢各种饰品,但衣着却较为朴素。瑶族服装布料主要用自己织的白布和自配的蓝靛浸染色泽较为灰暗。州内的瑶族男子,穿用黑布或蓝布缝制的无领对襟长袖上衣,下穿宽腰、阔档、肥裤管长裤,头戴用四块红布和四块黑布拼接缝制的红黑相间瓜皮形圆帽。男子穿戴朴实无华。

昔***瑶族妇女也和男子一样,习惯穿黑色或蓝色衣服。上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长裤,上衣圆领口、袖口都用红布镶边。胸前的衣襟上绣有各种花纹作饰。女子蓄发盘髻,头饰依支系不同而不同。州内的瑶族分顶板瑶和蓝靛瑶两支。顶板瑶女子的头饰是木板与头巾,发髻上要先系上一块用红绳捆扎的木板,再盖上一块花帕,缀上珠串等饰物,用头巾缠头。蓝靛瑶的发髻上不系木板,而是用小块竹片穿串,形成圆形,缀上彩穗、串珠,银饰盖在头上,再用头帕包缠,形成一种特殊“帽子形”头饰。头帕颜色有青色、黑色、粉红色和青底带花等各种色彩。顶板瑶和蓝靛瑶的女子,都喜欢佩戴银耳环、头钗、发针、手链镯、项圈,并以银牌饰胸,以彩穗、珠玑及金属饰物装饰头帕,但因衣服色彩单调,穿戴仍显得美观朴素。

图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1%FE%D7%E5%B7%FE%D7%B0

五、瑶族人的服饰有何特点

瑶族人的服饰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无论男女,普遍以青 蓝布为衣,夏单冬夹。

上衣都是对襟齐领,长可蔽膝。妇女的衣 服镶宽边,以彩边镶围;头挽发髻,蒙以卷成尖角高耸的织花青 布头巾;耳垂大环,手带银钏,腰束长围,身佩银扣、银链、银 牌以及银质牙签、针筒等,重达十数两,行走起来,铿锵有声。

未嫁女子,则常用娥冠,冠檐突兀,两边缀饰珠宝,极其典雅美 观。男女外出,男子打青布绑腿,女子打绣花绑腿,并套花布于 脚面,俗称“靴筒子”。

这些服饰分为两大派。色彩鲜艳,样式复杂的便是居住在高 山地区瑶民的服饰,剩下的就是居住在丘陵地区瑶民的服饰。

男 子上衣为右襟开口长袍,裤子宽大;女子衣裳则袖短宽大,用青布镶边,右襟开口,上系银扣两枚,俗称“大装衣”。喜庆之日, 妇女头戴小花冠,盘发髻于脑后,银钗横插,两耳垂环,如戴玉 别,衣配银扣,胸围裙,腰系银链,足穿绣花尖头鞋,很有特色。

六、贵州瑶族服饰的来历、特色、款式、文化

全国瑶族共有二百一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云南省的瑶族人约二十万,集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一半以上,其余居住在红河、西双版纳和思茅等专州和地区。瑶族的支系众多,名称复杂。

云南省的瑶族主要有“蓝靛瑶”、“过山瑶”、“平头瑶”、“红头瑶”、“白头瑶”等等。 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蓝靛瑶”是由妇女善种蓝靛和着蓝色衣服而得名的;“红头瑶”是因妇女头包红布而得名;“白头瑶”是由于妇女爱以白棉线缠头为饰而得名;“平头瑶”则是因妇女头顶置一平板装饰而得名。

由此可见,瑶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而有差异,但一般都爱穿黑色和深蓝色衣服,习惯于自织自染。 瑶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或绣或挑,满身花锦,并在衣裤边镶上彩色花边,精美鲜艳。

例如,富宁县的瑶族妇女,多数上着青黑布无领斜襟长袖衣,袖口镶蓝、白、黑布边,衣外套蓝色或白色小垫肩,垫肩接胸襟,胸襟上钉密钮扣并绣着横排花纹;下着裙或长裤,裙边裤脚镶着红色布边,围黑布腰巾,胫裹绑腿,以白线束发于顶,再用黑底白点布裹发,并让白棉线从头顶和耳边露出。 在瑶族人看来,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着成人了,可以寻偶和进行自由社交。

男子一般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着布扣对襟长袖衣,领边袖口常以桃花图案作装饰,衣外多套无领无袖白布褂。瑶族的风俗习惯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在衣着服饰方面,《隋书?地理志》载,瑶人“承盘瓢之后,故服章多用斑布为饰”。 《搜神记》和《文献通考》又载,瑶人“绩织不及,销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直到近代,瑶族服饰仍保留着这些独特的风格。他们一般都着黑色和深蓝色职服,衣料都是自织的粗厚自布,概用蓝靛浸染。

男子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包头外围有素净刺绣巾;着衣两件,内着无领对襟长袖衣,领边袖口皆有少许挑花图案,布扣一般成五、七、九、十一单数,扣上往往锁有绒布装饰,衣外斜挎双惭九领无袖白布褂,褂左右各有口袋一个,皆无任何刺绣装饰,下着宽边长裤,有的胫裹绑腿,绑腿布尾端缀有彩丝。 图文沮探刺绣,她们穿的衣服可谓满身花锦,鲜艳夺目。

但由于瑶族居住分散,各地、各支系打扮不尽相同。富宁县有的瑶族上着青黑布无领斜襟长袖衣,袖口攘有蓝、白、黑布边,衣外看白布或蓝布小垫肩,垫肩并有小胸襟,胸襟上钉有密钡扣和绩月横排花纹;下着长裤(亦有着裙者),长及脚躁,沿边镶有红色布边,然后将被脚挽卷一截,围黑布腰印,胫裹绑腿,束发于顶,便以白棉线覆顶,再用黑底白点布一幅缠裹,头顶和网导有自棉线露出。

“蓝靛瑶”和“顶板瑶”装束更别具一蹈。氏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顶板瑶(指“板瑶”)面发左右分由后上柬于顶,顶长六寸宽三寸之木板一块,中扎红绳,上盖花帕,前后垂细珠,与古之冕旒相似。

负物则以木板一块,缺半圆如领,穿绳架于肩,能任重而不坠。 ”“蓝靛瑶服青黑色着裤,衣长过膝,缘以红白色之边,腰系带,前后裾,并提而束之;发结细辫,绕于顶,围以五色细珠,串集竹片为圆板,送五六寸,盖于发上,覆花帕,缀以白线缕缕飘扬,善种蓝靛,因而得名。

两种(指“蓝靛瑶”和“顶板瑶”)均穿耳拔眉,跌足健步。 ”富宁一带“板瑶”女子,领围接红色棉线球,大若碗状,分十、十二个不等。

丘北、红河一带“红头瑶”,“冠红巾”为饰。各支系瑶族儿童不论男女,都会圆领对襟衣,下着长裤。

男孩五岁以前剃发,带小瓜帽,待家中来容能与打招呼时便开始蓄发。幼女戴小花帽,十五、六岁开始摘帽便包头帕。

包头帕要举行仪式(在农闲季节),包帕时由年龄大并已包帕的大妨娘为小姑娘包。在瑶族的观念中,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着可以寻偶和进行自由社交。

所以包头帕仪式赋有着成人的意义。各支系幼孩均喜欢倔戴兽类爪、牙(如野猪、虎、豹、熊爪、牙等)于胸间、腰间和帽边,以示避邪。

成年女子皆佩戴银制耳环、头钗、头针、大颈圈、手镯、戒指以及胸前银牌、银链、串珠等饰物,琳琅美观。 瑶族服装,《后汉书》中记为“好五色衣服”。

其他史志中有“衣斑斓布”的记载。西双版纳地区的瑶族,虽然极喜欢各种饰品,但衣着却较为朴素。

瑶族服装布料主要用自己织的白布和自配的蓝靛浸染色泽较为灰暗。州内的瑶族男子,穿用黑布或蓝布缝制的无领对襟长袖上衣,下穿宽腰、阔档、肥裤管长裤,头戴用四块红布和四块黑布拼接缝制的红黑相间瓜皮形圆帽。

男子穿戴朴实无华。 昔日瑶族妇女也和男子一样,习惯穿黑色或蓝色衣服。

上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长裤,上衣圆领口、袖口都用红布镶边。胸前的衣襟上绣有各种花纹作饰。

女子蓄发盘髻,头饰依支系不同而不同。州内的瑶族分顶板瑶和蓝靛瑶两支。

顶板瑶女子的头饰是木板与头巾,发髻上要先系上一块用红绳捆扎的木板,再盖上一块花帕,缀上珠串等饰物,用头巾缠头。 蓝靛瑶的发髻上不系木板,而是用小块竹片穿串,形成圆形,缀上彩穗、串珠,银饰盖在头上,再用头帕包缠,形成一种特殊“帽子形”头饰。

头帕颜色有青色、黑色、粉红色。

七、瑶族的历史和音乐还有服装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习俗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

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八、瑶族服装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具体特点:

白裤瑶与红瑶

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多彩多姿的头饰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颇为壮观。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

精湛的蓝靛印染

瑶族妇女精于蓝靛印染,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白酒,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程中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为止。为了使布坚挺耐用、颜色深重,还把已染好的布放入炖缩的牛皮溶液或猪血溶液里,进行蒸晒。

绣上多神的服饰

瑶族服饰美还是集中地反映在挑花的构图上。挑花图案以及服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的反映。广西西林县瑶族保留着一件已有数百年的"师公"(宗教)服饰,上面绣有许多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表达了瑶族人民多种崇拜的心理特征。

九、瑶族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